“以前下水道堵了没人管,现在一个电话,小区邻长、网格员随即就到。”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普安街道竹林桥社区的滩滩土小区院坝里,居民付华莲一边摇着蒲扇乘凉,一边细数小区的变化:这个曾脏乱差的老旧小区,如今道路平整、干净,路灯明亮,还建起了邻里休闲、议事的“滩滩广场”。
滩滩土小区建于2004年,由3栋安置房和7栋自建房构成,是典型的“三无”小区。“过去垃圾堆成山,邻里吵架是常事。”滩滩土网格党支部书记颜志平回忆,变化源于去年普安街道以该小区为试点,启动党建引领划小治理单元改革。
“滩滩土小区及周边自建房都是建设公园拆迁安置的失地农民,居民之间相互熟识,互相沟通走动也多。”颜志平说,按地理关联度、情感因素将这里划为了一个综合网格。在此基础上,创新“五步工作法”,即:找党员、建组织、改面貌、优场景、融机制。
要建好网格党组织,首先得选好领头人。社区通过“敲门行动”,从10名网格党员中选出骨干,颜志平因其群众基础好、工作时间灵活,被推选为滩滩土网格党支部书记。“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大家信任我,我就得干出个样。”在他的带领下,网格党支部牵头建立了“自管委”,并采取党组织和“自管委”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形成治理合力。
小区有了“主心骨”,但居民小区治理意识薄弱,习惯“有事找街道、找社区”,小区治理成了难啃的“硬骨头”,怎么办?采取“居民点单+支部接单”的模式,推行“2341”快速反映问题解决机制,成为啃下这坨“硬骨头”的关键一步。“针对居民提出的问题,20分钟到达现场,普通问题30分钟内解决,复杂问题4小时内解决,特殊重大问题1天内形成解决方案。”在颜志平看来,解决好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获得认同感,从而引导大家参与网格共治。
居民付华莲的经历成了社区治理变化的典型案例。今年2月,付华莲家下水管堵塞,污水倒灌。楼栋邻长发现后立即上报,网格支部协调维修队2小时内疏通。“现在小区治安还有‘书乡义警’守护。”付华莲指着刚路过的“书乡义警”成员邹辉才说。
据了解,该支部通过组织动员居民和社会力量,统筹网格自治组织,组建了“书乡义警”、小区邻长、党员、网格员等志愿服务队伍。不仅如此,还积极争取项目,对小区进行升级改造,旧小区换新颜;推出“五联积分制”,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网格治理可兑换生活用品,参与率从不足10%升至67%。
滩滩土小区的变化,是蓬溪县推行党建引领划小治理单元改革的一个缩影。蓬溪县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此项工作是蓬溪县委组织部和蓬溪县委社会工作部共同推进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事项,普安街道是全县最早推行改革的街道(乡镇)。下一步,蓬溪将以推进划小治理单元改革为契机,通过培育“微组织”、提升“微服务”、创新“微活动”,推动“三无”小区治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参与多元化。(聂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