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508/2409:35:52
资阳市融媒体中心

“AI通道”验猪、“云管家”喂食:资阳智能猪场书写智慧养殖答卷

信息2025-08-24 09:35:52
字体:
分享到:

8月21日清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楠木村凤凰山种猪场内,一场无人化巡检正在有序进行。履带机器人沿着通道平稳滑行,闪烁的传感器扫过一排排种猪。远处的办公区里,生产负责人吴江江轻点鼠标,电脑屏幕上立即呈现整个猪场的实时动态——温度曲线、采食数据、健康预警一览无余。

凤凰山种猪场。

25人管理6000头能繁母猪和1000余头后备猪,每头猪从出生到出栏都拥有“猪脸识别”赋予的数字档案。这个2024年12月投产的智能猪场,正以其高达18万头的设计年产能,展现了“AI养猪”如何推动一场智慧养殖革命。

机器人“猪倌”上岗 人力成本降六成

走进凤凰山种猪场的分娩舍,不见传统猪舍的湿漉与异味,恒温控制的产床整齐排列。

头顶上,白色滑轨机器人正静静移动,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每头猪的活动轨迹;地面上,履带机器人如贴心护士穿梭其间,借助红外热成像与视觉识别,实现精准的“猪脸识别”。它们24小时在岗,悄然记录着“猪妈妈”和“猪宝宝”的声音、体温、进食等行为,一旦发现某头猪采食减少或体温异常,瞬间触发预警,工作人员会立即进行处理。

履带机器人巡检。

“这两个‘搭档’可是我们的得力助手。”吴江江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介绍,滑轨巡检机器人负责群体监测,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分析猪群活跃度;履带巡检机器人专攻个体,能识别猪的采食量、卧躺姿势等细节。这两种机器人通过5G网络实时互联,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云端AI分析平台,实现了从“点状抽检”到“全场无死角监测”的质变。

猪舍中还遍布500多个物联网传感器,每5秒更新一次环境数据。温度高了,自动水帘会打开;氨气浓了,通风系统立刻启动……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15项指标被严格控制在适宜区间。“夏天不热,冬天不冷,猪住着舒坦,自然就少生病了。”凤凰山种猪场场长贺刚说道。

智能化手段带来了养猪效率的质变:全场6000头能繁母猪加1000余头后备猪,仅需25人管理。传统模式下,同样规模的猪场至少需要80名工人。“以前人走一圈2.5小时,现在机器人巡检+AI分析,10分钟就能掌握全场动态。”吴江江说,智能饲喂器更实现了“大锅饭”向“定制餐”的转变,每头猪的进食量、营养需求都被记录在案。

从“凭经验”到“看数据” AI重新定义规模化养猪

在出猪房,“AI通道”正亮着绿光。635头圆滚滚的仔猪依次通过计数廊道,扫描仪瞬间完成计数。

“这是今天要发往雁江代养场的仔猪。”吴江江一边介绍,一边点开管理系统。存栏结构、生长曲线、疫病风险等关键数据实时可见、一目了然。这套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管理平台,让整个猪场的运营状况真正实现了“一屏掌控”。他补充道:“我们每周平均出栏5批,月均出栏在1.4万到1.5万头之间。”

工作人员照顾母猪。

凤凰山种猪场占地220亩,投资1.2亿元,包含分娩舍、配怀舍、后备舍,总计38个单元房,加上配套的饲料仓库、污水处理车间等设施,形成了从养殖到废弃物处理的完整链条,每年可稳定供应18万头商品仔猪,按当前市价计算,年均产值近一亿元。

凤凰山种猪场的实践,正是资阳生猪产业领跑四川省的缩影。作为四川省生猪调出大市、四川省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2025年资阳预计出栏生猪271万头。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生猪出栏130万头,县均出栏43.3万头,县均出栏量居全省第一。

“这个第一不是偶然,而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资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资阳通过引入正大、温氏、新希望、双胞胎等龙头企业,以智能化种猪场为核心,带动了近250个大型代养场发展,形成“龙头企业+标准猪场”的产业集群,成千上万的仔猪正通过这一模式,高效输往各地代养场,最终走向百姓餐桌。(完)

来源: 资阳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