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509/0509:02:34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从《玉盘》看音乐润城的魅力与未来

信息2025-09-05 09:02:34
字体:
分享到:

成都原创歌曲《玉盘》在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宛如一颗浸润着巴蜀灵气的明珠,以清澈童声与独特韵律惊艳全国观众。当大凉山“妞妞合唱团”的歌声落下,无数观众被这股裹挟着童真与地域温度的旋律打动,而熟悉成都的人更能从中听出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那藏在音符里的口弦韵律、那融在歌词里的诗意浪漫,都是成都音乐土壤孕育出的独特芬芳。这首作品的爆红绝非偶然,既是成都深耕“音乐之都”建设十余年的成果,更是“音乐润城”理念从政策落地到文化生根的生动注脚。

成都与音乐的羁绊,从来不是庙堂之上的孤高吟唱,而是融入市井烟火的全民共鸣。不同于其他城市街头艺人的“随性而为”,成都在2018年推出了“街头艺术表演”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公开招募、专业评审、系统培训,让街头音乐变成了“定点规范”的城市文化景观。截至2024年底,成都已发放超过1200张街头艺术表演证,覆盖春熙路、宽窄巷子、锦里、东郊记忆等20余个核心商圈与文化地标,形成了“一街区一特色”的街头音乐布局——春熙路的流行弹唱吸引年轻群体驻足,宽窄巷子的川剧弹唱与民乐演奏呼应古街韵味,东郊记忆的摇滚与原创音乐则彰显城市的青春活力。

这些持证街头艺人,既是成都音乐生态的“毛细血管”,也是《玉盘》这类原创作品生长的“群众基础”。在锦里的青砖灰瓦下,曾有民乐手用二胡改编流行旋律,让传统乐器焕发“新声”;在东郊记忆的涂鸦墙前,原创歌手抱着吉他演唱自己写的城市民谣,歌词里满是对成都的热爱。这些散落街头的音乐实践,不仅培养了市民的音乐审美,更孕育了浓厚的原创氛围——许多本土音乐人正是从街头表演起步,在与听众的即时互动中打磨作品,最终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可以说,成都的街头音乐就像一片“试验田”,既让普通市民近距离接触音乐、享受音乐,又为专业创作提供了鲜活的民间养分,而《玉盘》正是这片试验田结出的“精品果实”。

除了街头音乐的土壤培育,成都“音乐润城”的底气更来自系统性的产业扶持与文化布局。自2016年提出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目标以来,成都已形成“政策引导+平台搭建+人才培育”的全链条支持体系。政策层面,对原创作品创作、音乐人才培养、音乐活动举办等给予补贴;平台层面,建成成都城市音乐厅、成都露天音乐公园、成都交响乐团音乐厅等演出场馆,打造中国音乐金钟奖、“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原创新声”等品牌活动,让原创作品有了展示的窗口;人才层面,与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成都与高校音乐产业联盟”,邀请业内专家为青年创作者提供指导,同时通过“青年创演”等项目吸引外地优秀人才落户。

对于成都而言,《玉盘》的走红带来的不仅是“城市知名度”的提升,更是“文化认同感”的凝聚与“产业带动力”的释放。对市民来说,当春晚舞台上响起熟悉的本土音乐元素,那种“家乡作品被全国认可”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宽窄巷子的茶馆里,老茶客们会用手机播放《玉盘》,向外地游客介绍“这是我们成都的歌”;在成都的中小学里,不少音乐老师将《玉盘》纳入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唱歌中了解本土文化。这种情感共鸣,让“音乐润城”从抽象的理念变成了市民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参与本土文化建设的热情。

对产业而言,《玉盘》的成功为成都原创音乐树立了“可复制”的标杆。它证明了“扎根本土文化、紧跟时代审美”的创作路径完全可行,也让更多投资者看到了成都原创音乐的潜力。2025年春晚后,不断有新的音乐企业在成都这片土地上生根成长,为当地音乐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玉盘》带火的口弦、彝族打击乐等乐器,也带动了相关民乐产业的发展,有民乐厂牌接到的订单量较去年增长了30%。更重要的是,这首作品让“成都原创”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标签,吸引了更多外地音乐人来蓉发展,形成“作品走红-产业升温-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

从街头艺人的一把吉他,到春晚舞台上的一曲《玉盘》;从政策扶持的一纸规划,到全民共鸣的一种情怀,成都用实践证明:音乐从来不是城市的“装饰品”,而是滋养城市灵魂的“营养液”。《玉盘》映照着成都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活力,而成都则为《玉盘》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与腾飞的翅膀。一首歌反映一座城,从《成都》到《玉盘》,可以看到成都原创音乐的不断发展与传承。期待未来,这座“处处有音乐,人人爱音乐”的幸福之城,让“音乐润城”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完)

来源: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责任编辑:蔡霈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