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把关怀转化为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和实际行动回馈社会。”近日,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第五届“同心携李·金秋助学”公益活动现场,刚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受助学子小陈发言后,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今年以来,宣汉县通过政府统筹、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累计筹集助学资金239.5万元,资助近1000名困难大学新生顺利入学。截至目前,全县已统筹各类助学资金1520万元,资助困难大学生6000余人。
多元协同
织密助学“保障网”
8月15日,宣汉县举行“助学圆梦·扶苗育才”大学新生资助金集中发放仪式,200名新生代表领取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随后,峰城镇、南坝镇等乡镇及宣汉县工商联相继开展资助活动,一场场“接力式”资助活动让温暖覆盖全域。
2019年,宣汉县携手北京UU公益发起“5·28”爱满宣汉帮困助学项目,组织53家爱心单位为1079名中小学生搭建起“从小学到高中”的全程帮扶链。截至2024年,该项目受助学生中已有205人考入本科、42人进入专科,其中47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
近年来,宣汉县关工委会同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团县委等部门联合开展“金秋助困·圆梦大学”活动,通过持续完善资助网络,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共同搭建起助学行动立体网络。
精准滴灌
护航学子“求学路”
“多亏政府多年支持,我才能完成学业。”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小郑说,她自幼由单亲母亲抚养,上学以来感受到了许多来自社会的善意,支撑着她的求学之路。
宣汉县将每年8月定为“助学帮扶月”,建立“摸排—走访—审核—公示—发放”闭环机制。县总工会牵头,将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纳入帮扶范围,每年覆盖10余人。
近年来,宣汉县组建专项调研小组,深入乡镇、社区和企业,动态掌握困难职工家庭情况,重点帮扶家庭人均低于1182元(全国标准)和1970元(省级标准)的家庭,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实行“一户一档”精准帮扶。近年来,已为19户建档家庭发放助学资金17.18万元。
下一步,当地将建立健全助学档案和跟踪帮扶制度,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激励受助学生成长成才,将捐资助学这项民心工程真正办成“阳光工程”“爱心工程”“栋梁工程”,持续带动更多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助学活动。
赋能成长——
搭建筑梦“大舞台”
在普光镇欢送2025年大学新生活动中,学子们走进普光气田科技展览馆,了解清洁能源技术与家乡产业发展成果。这场“实地研学”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家乡的发展活力,更点燃了“学成归乡”的热情。
“我会用所学知识为宣汉发展出一份力。”考入北京大学的小唐说。多名受助学子表示,希望未来能返乡服务。
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小陈曾获川煤集团“金秋助学”资助,今年暑假在家乡天生镇塔坝村担任托管班志愿者,辅导留守儿童功课。
宣汉县持续开展“爱心反哺”志愿服务,组织受助学生参与敬老助残、社区教育;连续6年实施“阳光心灵”计划,邀请心理咨询师开展入学适应辅导;联合高校和企业举办21场职业规划讲座,开通实习就业对接通道,助力学生从“有学上”到“就好业”。
从多元协同的“保障网”到精准滴灌的“护航路”,再到赋能成长的“大舞台”,宣汉县的助学行动早已超越“资金帮扶”的范畴,成为涵养人才、厚植希望的“民心工程”。 (张平 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