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猕猴桃。
金秋时节,成都都江堰的猕猴桃果园里藤蔓交错,果香四溢。这颗当地人引以为傲的“绿宝石”不仅承载着千年的种植历史,更凝聚着当下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
为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9月26日,成都市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现场交流活动在都江堰市举办,猕猴桃种植领域的专家代表齐聚,共同探讨科技如何让传统产业“甜”出新高度。
产量翻番 病虫害率下降95%
小小猕猴桃藏着“黑科技”
“我种了29年猕猴桃,变化是天翻地覆的。”成都市科技特派员、都江堰猕猴桃协会会长晏志强感慨道。从依赖本地野生资源、饱受裂果落果困扰,到如今亩产翻番、品质优良,背后是一系列农业新技术、新应用的强力支撑。
最被晏志强津津乐道的“黑科技”是猕猴桃嫁接的抗性砧木的培育,这好比给猕猴桃更换了强大的“发动机”。
“传统的猕猴桃砧木依赖野生种子,根系很脆弱,抗逆性差。如今,通过与科研团队合作,选育出如‘水杨桃’等一系列抗性砧木。”晏志强介绍说,它的根系是半木质化的,在水里能存活48天,抗旱能力也极大提升。这是猕猴桃最核心的“黑科技”,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从根本上提升了猕猴桃的基础生命力,为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量翻5倍,病虫害发生率直降95%!红肉猕猴桃的设施栽培技术这一“黑科技”,起因于十年前猕猴桃种植的一次溃疡病之灾,在科研团队的研发之下,推广了设施栽培后,病害发生率直降95%。晏志强坦言:“这项技术让红肉猕猴桃的亩产从最初的几百斤,快速提升并稳定在4000斤左右。”如今,这套成熟的技术模式已开始向全国其他产区输出。
都江堰猕猴桃。
“这几十年来,猕猴桃雄花粉的种业芯片建设的‘黑科技’,也让我感受到科技力量的改变。”晏志强介绍说,猕猴桃为雌雄异株,传统种植需按比例配置雄株,人工授粉效率低下。“现在,我们通过建立9个专业化花粉工厂,运用先进设备提取、培育和储存高倍体雄花粉。并通过科技手段为二倍体红肉猕猴桃授粉,不仅能修复品种缺陷,还显著提高了坐果率和品质。”
都江堰猕猴桃拥有着上千年的利用历史,如今,一系列“黑科技”正悄然藏于每一颗甜美的猕猴桃之中。“我们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持续的科技成果转化,让这个千年产业焕发生机。”晏志强感慨道。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
科技特派员扎根田间精准服务
从抗性砧木到避雨栽培,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离不开一群扎根一线的“科技播种人”。他们不仅是农业专家,更是田间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的服务理念。
据成都市科技特派员、四川水果创新团队猕猴桃栽培技术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成勇介绍,团队正依托都江堰猕猴桃博士工作站,重点开展猕猴桃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的创新集成与示范推广。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都江堰猕猴桃博士工作站。
“一个品种从选育到推广需十几年,我们通过持续的资源收集、筛选与区域适应性试验,确保优新品种能真正契合当地生态条件和种植需求。”何成勇谈道,科技特派员不仅驻点提供农情咨询与技术服务,更通过与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助力农户增产增收,提升成都猕猴桃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特地从德阳赶来参加活动的德阳市科技局农村科负责人陈伟谈道:“这次交流让我们大开眼界,尤其是避雨栽培技术,在德阳还没有普及。接下来我们计划邀请成都的专家去德阳实地指导,把这里的先进模式带回去,助力本地猕猴桃产业升级。”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正通过举办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现场交流系列活动,为科研机构、农技专家与种植户搭建起高效的对接平台。
本次都江堰猕猴桃专场是该系列活动的第二场,此前已在崇州市成功举办水稻专场,接下来还将持续聚焦成都都市农业特色产业,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