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509/2918:27:52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川多地创新机制促就业

信息2025-09-29 18:27:52
字体:
分享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如何将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需要帮助的个体和企业?如何构建更高效、更温暖、更可持续的就业服务体系?四川省多地深耕基层网格、借力数字技术、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出一系列创新机制与实践模式,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就业服务能否像便民超市一样触手可及?四川各地的探索给出了回答。

广安华蓥市双河街道以党建引领,践行“1124”工作思路,通过促进资源、力量、业务、治理“四融合”,着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这一创新模式将就业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成功推荐就业350人,帮扶创业获贷680万元,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就业帮扶。

资阳市乐至县则瞄准了劳动力“双向循环”的特点,自2025年起推进就业服务“进网入格”。当地将服务嵌入200个城区网格,构建起覆盖1.9万居民的“双圈”服务网络。通过专项招聘、便民招聘、直播带岗等多种形式,已助力3689人次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078人。这种将服务阵地前移、细化到网格的做法,有效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度和覆盖面。

绵阳市江油市则盘活社区闲置资产,打造74个“社区就业温暖港湾”,建成社区工厂、零工驿站等载体,提供岗位超1750个。同时,新建24小时服务区及71个“家门口”服务窗口,下放13项高频服务事项,让求职者“随时可办、就近能办”。

在数字时代,就业服务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在绵阳市游仙区孔雀公园夜市、越王楼景区等消费集聚区,求职者在逛吃、体验文化的同时,就能获取岗位信息、线上求职。游仙区创新打造“星光夜市”就业服务品牌,巧妙地将就业服务融入夜间经济场景,在夜市景区引入VR技术进行智能岗位匹配,并提供技能体验与政策咨询服务。这种“寓服务于休闲”的模式,累计吸引1.2万余人次参与,岗位精准匹配度高达82%,既提升了青年求职的成功率,也为商圈聚拢了人气。

面对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和多样化的就业需求,系统性的劳务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广元市创新构建了“国有公司+专合社+经纪人”三级劳务服务体系。这一体系通过“三位一体”的组织网络、“三数生态”的数字平台和“三能同补”的保障机制,累计派工超20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96亿元。

凉山州则通过实施包括夯实四级数据监测、开展精准技能培训、强化组织化输出、实施以工代赈、培育特色劳务品牌等在内的“十大行动”,系统性地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其中,依托东西部协作“宁波-凉山”专项输出劳动力8034人。

成都市通过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白名单”、发布服务产品清单、实施“就业伙伴”计划等举措,引导2800多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就业服务,构建了公益性+市场化的促就业模式。武侯区创新的“一街道一机构”结对机制,更是将专业服务力量直接对接到基层一线。这种善于运用和规范市场化力量的做法,为就业服务注入了强大动能。

从社区网格到数字云端,从零工驿站到三级劳务体系,这些扎根于实际需求的创新探索,正不断织密四川就业保障网,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为劳动者照亮前路,为经济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完)

来源: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责任编辑: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