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从繁忙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一股由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共同汇聚的力量,正悄然支撑着就业市场的活力与韧性。政策的宏观布局,最终需要通过微观主体的实践来展现成效。一系列来自一线的生动缩影,揭示了这份活力背后的坚实根基。
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企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责任履行,关系就业岗位的“存量”与“质量”。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荣夺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四代传承的企业。它在坚守藏装制作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推动传统技艺创新发展。公司从家庭作坊成长为年营收超600万元的乡镇企业,通过订单式生产打造特色劳务品牌,累计为300余人次提供就业,长期聘用员工50余名,其中残疾人员工达35名,人均年增收约3万元,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赢。
四川意龙科纺集团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创办职业教育培训学校暨省级就业见习基地,累计培育各类技能人才47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00余人,扶持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44人,并提供“零租金”孵化服务。南充三环电子则通过创办培训学校提升员工技能、设立就业帮扶车间、开发高质量岗位等举措,稳定就业6600余人。
这些企业的实践表明,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企业发展并非悖论,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筑牢就业的“基本盘”。
每一个就业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一段奋斗的故事。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谭爱斌,曾是一名早餐店主。2016年,他捕捉到商机投身青稞挂面研发。历经5年攻坚,于2021年建成生产线并借助援建机遇打开市场。他的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多项专利及标准,目前年销量500吨、产值超1300万元,带动炉霍县超半数农户增收,成为从微小个体奋斗成长为带动一方就业创业的典型。
欧阳曼娘是绵阳一名扎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创办文化公司及助残服务中心,开展扎染培训30余场,惠及500余人次,并以订单制带动65名残疾人稳定或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超1.5万元。她的作品曾亮相故宫及巴黎残奥会,她用技艺为特殊群体点亮了希望之光。
25岁的王叶曾是宜宾市的一名实习幼师,转型为专业月嫂后,在“被需要”中实现了职业价值。自贡市的雷悦熙、罗熙作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成功扎根基层……这些个体的奋斗故事,展现了当代劳动者多元的就业观念和适应能力。
各类社会组织和市场机构以其专业性、灵活性,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提升市场效率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成都市的金沙人才集团旗下品牌“易企心”,聚焦残障人士深度就业,项目依托数字化平台与全省首创的残障人才就业服务总部基地,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孵化3个残疾创业团队,开发多种适残岗位,累计服务超2万人,并与近300家企业共同助力1000余名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