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四川苍溪的山野间,猕猴桃藤蔓交织成金色画卷,丰收的喜悦在田间地头流淌。这片土地上,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来自东海之滨的周政寰与自天山脚下返乡的丁柏寒,两位新农人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墨,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
“初见苍溪,震撼于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更感受到产业升级的迫切。”浙江青年周政寰的这番话,道出了他扎根苍溪的初心。经过五年潜心钻研,他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肉猕猴桃“鑫中1号”,为产业升级注入了硬核“芯片”。
与此同时,在新疆打拼的苍溪籍企业家丁柏寒,毅然放弃建筑事业,踏上返乡路:“家乡发展正当时,我必须回来。”
东西协作的桥梁,让这两股跨越千里的力量交汇融合,成为驱动苍溪猕猴桃产业升级的双引擎。
周政寰团队推出的“猕掌柜”新品种,以优良特性迅速打开市场。他们组建“中国猕掌柜联盟”,提供全周期技术指导,推动种植模式实现从“凭经验”到“循科学”的质的飞跃。
丁柏寒团队则深耕“土壤革命”,通过深翻改土、高垄栽培、绿色施肥等系统工程,重建果园微生态。“我们要的是可持续发展,每一寸健康的土壤,都是与未来签订的绿色契约。”在他的示范基地,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依托东西协作平台,“村集体+企业+种植户”的创新模式在这里生根发芽。这一模式将三方紧密联结: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形成了利益共享。
“在园区干活,一天能挣8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这日子真有奔头!”云峰镇三合村村民李春华说。
丁柏寒还将目光投向更远市场,在广元和乌鲁木齐建立冷链物流基地,为区域协作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在两位新农人的合力推动下,苍溪猕猴桃产业实现从“产品”到“品牌”的蝶变。目前,当地已建成12个现代化园区,年产优质鲜果5000余吨。通过系统化品牌建设、标准化品控体系和高效冷链物流,“苍溪猕猴桃”的品牌价值已突破80亿元。
截至目前,苍溪县猕猴桃种植面积39.5万亩,年产鲜果15万吨,综合产值突破65亿元。“归雁经济”效应也在持续放大——全县已累计回引创业人才1.38万人,创办经济实体4500余个,带动就业3.38万人。(侯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