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相逢,8天长假点燃了市民游客的出行热情。四川紧扣“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以高品质供给和高效能保障,接待游客4734.1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384.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2%和6.53%,文旅市场呈现“供需两旺、量质齐升”的繁荣景象。
新场景持续破圈,重塑文旅体验
这个假期,四川各地围绕“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出一批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让传统旅游资源焕发全新活力。
国庆前夕,“川超”开战,“为一场球,赴一座城”的文旅新景生动上演,成功将观赛人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热潮。其中,巴中对战成都热度出圈,巴中经开区设置的2个第二观赛点累计吸引近3万人次,直接带动消费约260万元。光雾山则以“场景化”体验接住这波流量:开展门票优惠、趣味游园会等活动,实现热度、温情与活力的多元共振。
巴中光雾山。(巴中市文旅集团 供图)
在绵阳市蝴蝶谷景区,顶级手游赛事与青山绿水完美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电竞+山水”场景。赛事期间,来自全国的电竞爱好者不仅在现场感受比赛的激烈,更深度体验了当地的自然风光。这一创新举措带动景区周边餐饮和民宿收入增长超五成,实现了年轻消费群体与传统旅游资源的有效对接。
与此同时,各地创新举措层出不穷:南充阆中古城推出“文创即门票”模式,引爆游客参与体验热情;广元剑门关引入“人体骨骼”助力登山设备,让游客能够轻松登顶;阿坝州小金县开通直升机低空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俯瞰雪山草原的全新视角;达州举办篮球邀请赛、青少年围棋赛等赛事活动,受到市民广泛关注参与,实现了体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新兴文旅场景表现亮眼。建昌古城在10月1日至7日密集举办市集、非遗展演等57场活动,累计吸引83万人次参与,带动消费993万元。
建昌古城。(凉山州委宣传部 供图)
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国庆红”“中秋月”交织共鸣
四川还围绕“国庆红”邂逅“中秋月”举办群众文化活动833场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巧妙结合,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峨眉山景区创新推出的无人机升国旗仪式,以科技之光传递爱国情怀,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各地节庆活动也各具特色。德阳市借助承办央视中秋晚会的契机,推出“跟着央视秋晚游德阳”系列活动;绵阳江油市举办的“万人赏月诵中秋”集中展演,再现传统中秋文化韵味;雅安市推出多项“非遗+民俗”融合的文化视听盛宴;自贡“驯龙狂欢节”“夜游釜溪”等项目则为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视觉体验。
国庆假期第一天,李庄古镇陆续迎来各地游客,当天客流量达5.49万人次。(翠屏区委宣传部 供图)
节日期间,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人次达204万,36家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95.23万人次,同比增长6.02%,显示出红色旅游与传统文化活动的强劲吸引力。
演艺市场持续繁荣,文博机构焕发新生
假日期间,四川省演艺市场呈现繁荣景象,文博机构通过新技术、新体验吸引游客,文化消费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
成都市“蓉城之秋”国际音乐季成为这个假期的文化盛事。其中,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在蓉连演3天,场场座无虚席,许多观众专程从外地赶来观赏。现象级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蓉连演6场,一票难求,展现出高品质演艺作品对文旅消费的强劲拉动作用。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 供图)
在文博领域,三星堆博物馆推出智能穿戴设备,让游客得以近距离、沉浸式感受文物细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打造的“月满华诞·幻游三国”主题文化活动,构建了沉浸式互动体验与多元业态结合的美学空间;杜甫草堂博物馆引入“数字人”杜甫与观众互动,让传统诗词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数据显示,假日期间,四川举办营业性演出86场,吸引观众21万人次,票房突破1亿元,其中9场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带动综合消费5.8亿元;文博场馆人气旺盛,武侯祠博物馆接待游客75.52万人次,同比增长17.61%;杜甫草堂博物馆接待游客同比增长58.81%。
这个假期,四川以新场景激活新消费,以新业态拓宽新路径,将“游客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书写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