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市2025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一行,前往重庆市巴南区天星寺镇芙蓉村进行实地考察与专题研讨。本次活动因“同窗之约”更显深意——芙蓉村书记助理廖立志作为“头雁”项目的同期学员,促成了此次“互访课堂”的落地,实现了高校理论培育与基层实践探索的有机衔接,也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互动样本。
“村委会不是‘管理者’,而是‘平台搭建者’。”在芙蓉村党群服务中心,廖立志向学员们系统阐释了该村以“党建统领·百村振兴”为引领,构建“村委会搭台、多主体唱戏”的发展机制。该机制通过精准引入专业团队、优化政策资源配置、强化服务对接,有效推动种植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与文旅企业形成“产业共生体”。这一模式与四川农业大学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强调的“平台化治理”与“多元协同”理念高度契合,引发了学员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思考。
在种植产业板块,芙蓉村以“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引人注目。在重庆市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该村成功引种“保健型”鲜食甜糯玉米,打造高附加值特色产业。与此同时,通过“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实现千亩优质中稻稳产与2300亩果园高效运营,去年翠冠梨产量与品质显著提升。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化服务培训班的学员表示,“从品种优化到规模经营,芙蓉村的实践体现了全产业链思维,是科技嵌入乡村发展的典型样本。”
学员们在芙蓉村参观。(四川农业大学 供图)
在研学文旅与社会化服务融合方面,芙蓉村展现出产业“飞轮效应”的强大动能。曾经的5亩撂荒地通过“家企村共建”模式,转型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家庭认养、企业种植、村委监督”的三方联动机制,有效盘活闲置资源。此外,由芙蓉村牵头组建的“巴南区社会化服务联合体”,整合区内16家专业服务单位,实现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服务覆盖,并将业务拓展至重庆南川、綦江等周边地区,年服务面积超万亩。这一跨区域服务体系,不仅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也为川渝地区农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座谈环节,廖立志就“平台化运营”分享实践经验:村委会通过建立“伙伴成长档案”,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政策、技术、市场等“一站式”支持,目前已培育家庭农场12家、合作企业8家,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激活一片”的链式反应。学员们围绕“资源整合路径”“联农带农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多名学员现场表达了与芙蓉村开展业务协作与资源对接的意愿。
学员们在芙蓉村合影。(四川农业大学 供图)
“看到同窗将‘头雁’课堂中的理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加坚定了我们‘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使命担当。”考察结束时,学员代表如是说。此次芙蓉村调研,不仅是“头雁”项目“互访互学”培育模式的成功体现,也为四川农业大学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优化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宝贵案例。未来,这批“头雁”带头人将把学习到的“飞轮密码”运用于各地实践,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扎实落地、持续发展。(宫逸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