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行。在大会的“村字号”文化体育发展分会场上,四川省绵阳江油市青莲镇农民代表蒲春梅以“‘吉祥鼓’擂响新时代乡风文明主旋律”为题,分享了当地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蒲春梅是青莲镇一名普通的乡村文化志愿者,也是镇“诗仙太白舞蹈队”的领队。她带领一群平均年龄近50岁的农村妇女,凭借自编自排的鼓乐舞蹈《吉祥鼓》,在“大地流彩”全国村舞展演中获一等奖。从最初只有6人的队伍发展到如今150多人的规模,这支舞蹈队已成为当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蒲春梅的经历是四川省文明乡风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文明乡风建设,连续多年作出部署,通过开展文明乡风建设“十大行动”、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四川省将农耕文化保护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发展指导意见》,成功申报1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建成天府农耕文明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超百万人次。

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
同时,省级层面建立首批198名基层乡土文化能人信息库,1700余人纳入四川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库。创新实施“乡村工匠赋能计划”,培育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12名、省级1028名,评选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393人。实施乡村旅游网络达人“百千万”培育工程,培训乡村旅游网络直播运营技能人才6200余人次。
传承农村生产生活遗产,让传统技艺焕新
2020年至2025年,四川省发布5批《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共605项,安排专项资金2630万元支持27个县(市、区)开展保护传承工作。通过《“农遗工匠”影像志——乡村美食》《匠造农遗》等系列节目,持续擦亮“四川农遗”金字招牌。
2022年以来,四川连续开展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集中展示,在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全省村BA总决赛等活动期间多次组织展示。确定了一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单位和特色区域试点单位,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文化繁荣添彩
四川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协同省直有关部门推出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建设等活动。打造“天府百姓大舞台”品牌,建立“省统筹、市巡演、县联动”机制,覆盖所有乡镇。
持续开展的省级乡村艺术节、“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在2025年比赛期间,吸引21个市(州)176个县区参与,139场线下竞演,3000余支乡镇队伍、3万余名基层群众参赛。结合农时节气开展的“庭院剧场”“田埂舞台”等微活动和“四季村晚”,让文化活动与农事节律深度契合。
四川大力开展的“村字号”文体活动同样成效显著。四川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和美乡村健康跑”示范活动、“蜀乡村歌”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农民体育赛事活动,受到广大农民群众欢迎。连续四年举办的“和美乡村健康跑”,成为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弘扬文明乡风、带动乡村旅游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四川省第二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现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为乡风文明赋能
四川多次对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进行部署,并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推动《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实施并已见成效。
四川省牵头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举办移风易俗主题展演,开展有奖征文、摄影大赛、短视频大赛,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移风易俗。
四川省“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优秀节目《百里橘香话新风》《川西薅秧有新歌》在全国活动上展演,6个案例入选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针对农村乱办酒席、高额彩礼等问题,四川省及时印发相关文件,持续深入治理,塑造文明乡风。
蒲春梅在发言中感慨道:“文化就像春雨,默默滋养着人心,凝聚着乡情,这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她表示将带领家乡姐妹们继续跳下去,“用欢腾的鼓点,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热爱;用奋进的舞姿,舞出新时代农民最美的样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