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淘汰的旧沙发、坏掉的衣柜、换下的床垫……这些体积庞大、处理棘手的“大件垃圾”,曾是不少成都市民的“头痛事”,不仅难找到合适的处理渠道,随意堆放还容易影响小区环境与邻里和睦,造成消防隐患。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于10月13日至31日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发起的大件垃圾免费收运活动,回应了这一民生需求。
走进位于成都武侯区的城市资源协同处置中心厂区,生产车间内机器有序运转却无刺鼻异味,办公区的小院子里花草繁盛、干净整洁,很难将这里与传统垃圾处理场联系起来。事实上,这个“高颜值”的厂区每天可以处理100吨大件垃圾、800吨装修垃圾,让这些废弃物重获新生。

武侯区城市资源协同处置中心。
“今年的大件垃圾清运便民活动,我们公司也积极参与其中,为了让居民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公司在武侯区域内组建了11支大件垃圾清运队伍,配备车辆24辆、清运人员70名。截至目前,武侯区全区收运预约已达1500余单,既解决了‘乱堆乱放’问题,又推动培养居民环保习惯。”武侯区城市资源协同处置中心运营企业成都垚嘉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影表示。

工作人员上门回收大件垃圾。
“武侯区政府与企业正逐步构建‘政府引导、企业投资运营、产生者付费’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针对性破解大件垃圾、装修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处置三大难题。”范影介绍道,企业采用“多级破碎+机械筛分+人工除杂”的组合工艺,推动资源高效转化,运营至今累计已处理大件垃圾4.1万吨、装修垃圾25万吨,沙发、床垫等大件垃圾实现100%拆解回收,废旧木材加工为生物质燃料棒;装修垃圾资源化率达90%,筛分后的瓷砖、红砖等转化为再生骨料,可应用于道路水稳层铺设、管网回填等场景。如今,这一全链条处置模式已实现盈利,构建起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径。

城市资源化利用展示。
武侯区的实践,源于“无废城市”建设的时代需求。成都自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以来,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从顶层设计、场景建设、行动体系、共建共享等方面着手,高标准打造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成都样板。曾经存在的大件垃圾投放难、装修垃圾偷排乱倒、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率不足、传统垃圾处理模式依赖财政兜底等难题,也在政府、企业、居民的共同参与中得以破局。
面向未来,成都垚嘉循环科技有着清晰的规划:在前端通过多宗城市固体废弃物“融合收运、协同处置”降低运输处置成本,以更加便民惠民的价格为居民常态化提供清运服务;在中端加大智能装备研发制造,通过科学的处置工艺精细化分拣出各类再生资源;在末端推动低值可回收物向高值转化,助力成都“无废城市”建设向更深层次推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