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大力推进“五老”工作室建设,在组织发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不断拓展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特色经验和显著成效的“五老”工作室。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成都市锦江区书院街“五老”工作室的实践探索。
在成都市锦江区书院街,一群“五老”志愿者,正以街巷文化为纽带,为青少年编织成长守护网。街道关工委依托“党建带关建”,将“五老”力量与书院文化底蕴深度融合,通过“以文筑基、以文聚力、以文赋能”,让“五老”工作室成为传承本土文脉、守护少年成长的特色平台。
以文筑基,筑牢“五老”服务根基。街道构建“党工委统筹、分管领导牵头、社区执行”的三级联动体系,将“五老”工作室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每季度召开推进会,确保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在书院职工之家及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综合阵地,设置“银发讲堂”、自习阅览、心理咨询等功能区,13名“五老”入驻发挥专长,同时建立“传帮带”梯队机制,骨干“五老”结对培养后备志愿者。
以文聚力,织密多元关爱网络。工作室整合“政企校社”资源,形成多方联动格局:建立“街道+社区+社会”经费保障机制,通过项目化运作支持“爱在庆云”红色教育、“蜀韵华兴”儿童议事会等特色活动;联合成都出租车行业协会组建“爱心护航”队,退休干部带队高考送考,服务120余名考生;携手文化企业,指导学生设计“非遗里的少年”公益广告,打造未成年人友好街区;联合社工机构开发“困境儿童赋能计划”,为残障青少年搭建就业孵化基地。

在“五老”工作室进行困境儿童家庭交流座谈。(成都市关工委 供图)
以文赋能,创新成长服务载体。“五老”们将文化传承与青少年需求结合,打造“行走的课堂”:带青少年走进川剧院学画脸谱、唱川剧,在百年邮局听老邮政员讲通信历史,到报业博物馆听退休编辑说报纸发展;引导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培育“筑福少年”小导游,编排《垃圾分类我先行》情景剧巡演,通过“童趣集市”“书香换绿植”培养实践能力。
未来,工作室将继续扩大“五老”队伍、优化功能布局,深化“政企校社”联动,让银发力量与书院文脉交融,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更多温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