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511/1317:40:28
武侯区委宣传部

以“园中园”破题 成都武侯区的产业创新“智慧”

信息2025-11-13 17:40:28
字体:
分享到:

  以乐“兴”园 构建“版权经济”产业生态

  《2025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成都在音乐产业聚集指数、音乐原创活力指数等多项指标上,位居15座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组第一。

  近年来,在成都“立园满园”行动背景下,武侯区锚定版权、演艺、艺人经纪细分赛道,在成都音乐文创园内搭建“版权保护+原创孵化+产业协同”的“园中园”,让该园区成为全国增长最快的音乐产业区域之一。

  2025年1—9月,成都开展营业性演出2.3万余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92场,票房收入超16亿元,带动综合消费73亿元。

  《2025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成都在音乐产业聚集、音乐原创活力等多项指标中,位居同类城市第一。其中,武侯区音乐产业综合实力评价从2024年的全国第5跃升至第2,音乐原创活力与文旅融合指数双双登顶全国第一,展现出其在音乐内容创作与产业跨界融合方面的领先优势。

  依靠这一产业禀赋,武侯以“园中园”为抓手,以成都音乐文创园为核心载体,搭建“版权经济”产业生态,推动音乐产业从物理聚集走向生态融合。

  成都音乐文创园通过精准定位和专业运营,将既有资源优势转化为细分领域的集群优势和创新竞争力。今年以来,全国首个音乐文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地园区。目前,园区已构建起覆盖原创音乐创作、市场交易转化、版权保护协同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并设立服务专班,全天候响应企业需求。多家知名音乐机构与艺人经纪公司相继落户成都音乐文创园,逐步在园区构建起“头部引领—关联集聚—服务配套”的产业链条。日前,由入园企业阔景音乐协办、为期3个月的2025玉林路民谣音乐季举行,它以“我在玉林写民谣、我在玉林唱民谣、我在玉林听民谣”的参与模式,推动市民从听众变为创作者。同时,产出的原创作品,又能回流至园区,借助700余家产业链企业,完成从创作、展演到版权运营的全链条价值转化。

  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音乐文创园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53.19%,未来将深化“版权经济为核心、艺人经济为支撑、演艺经济为延伸”的产业生态体系。

  科技“立”园 激活未来产业新动能

  在未来产业的园区竞速中,四川成都武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武侯经开区)同样以“园中园”模式发力,凭借大院大所的深厚科研积淀,选择了一条聚焦细分领域、浓缩产业生态的发展道路。

  其微波射频产业集群是全国唯一以该领域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为破解产业痛点,武侯经开区以“链主引领”为主抓手,凭借华日通讯的“龙头效应”,招引30多家微波射频产业链企业入驻华日大厦,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独特楼宇生态,极大地压缩了创新协作成本,实现了要素在最小空间内的高效配置。

  今年3月,武侯经开区微波射频科学城正式亮相,打造集产业服务、技术创新、中试孵化等功能于一身的“园中园”集群加速形成。目前,“科学城”已建成专业楼宇27个,今年将新增约62万平方米的高品质产业载体。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新公布的四川省优秀开发区名单中,武侯经开区成为成都市上榜的4个省级开发区之一。

  “开园”即“满园” 打通生物医药转化链

  在大健康产业领域,武侯区依托华西医院这一国家级医疗资源,走出了一条“临床驱动、就地转化”的差异化路径。

  目前,武侯区已集聚大健康企业及机构超5300家,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约11%,并围绕华西医院构建起一套覆盖“技术验证-成果转化-市场拓展”全流程的立体化医疗支撑体系,为打通“实验室-临床-市场”的转化通道奠定基础。

  在2025年9月于上海举办的转化医学专场推介会上,武侯区“园中园”集聚模式,吸引了长三角地区6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的高度关注。

  截至2025年三季度,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已带动武侯区集聚大健康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1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80个,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145.8亿元,同比增长16%,园区牵头的转化医学产业集群获评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下一步,武侯区将持续深化以华西“一校四院”为链主的引领作用,加快布局更多功能型“园中园”,构建链式平台体系。

  武侯区“立园满园”实践,立足不同产业禀赋,以“园中园”实现“资源适配产业、生态浓缩效能”,让每个“园中园”成为产业增长“微引擎”,构建全域发展“强生态”,推动“立园满园”从行动部署变为经济实效。(完)

来源: 武侯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徐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