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从1950年1月迄今,67年来,新华社四川分社涌现出众多德才兼备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行在一线,扎根基层,传播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守望公平正义,记录时代风云,创作出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名篇,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新华印记。

  
国社@四川“典藏”栏目将从中遴选聚焦四川的代表作,邀请对相关新闻事件及其作者有所了解的新华社老同志,或讲述作品的采写始末,或介绍报道的中观背景,或从新闻业务探讨、历史价值评价等角度予以点评,供读者管窥四川发展脉络,新闻界后学领悟前辈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家国情怀,同时借此再挖掘、再发现新华社经典报道的当代价值,为四川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国家远景规划提供地方研究范例,发挥新华社舆论工作重镇、新华网媒体智库的作用。【收起】
——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 惠小勇

38年前四川迈出波澜壮阔农村改革的这一步 是如何被一篇平实报道记录的

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始于四川和安徽。四川的特点是包产到组,安徽的特点是包产到户。关于四川包产到组的第一篇报道,是新华社1979年10月6日播发的记者彭自襄采写的《广汉县实行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粮食和多种经营样样增产》一稿。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